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提到「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也就是俗稱的「吊橋效應」
簡單來說, 就是當時在生理上的狀態, 影響到人們的認知
吊橋效應的心理實驗, 是在吊橋上, 請一位美女訪員, 訪問一些單身男性, 訪問完後美女訪員會塞給受訪者電話, 看是否事後會與她聯繫。
研究結果發現, 在恐怖的搖晃吊橋上的單身男性受訪者事後有聯繫的比例, 明顯高出在平穩吊橋上的受訪者
實驗解釋是說, 因為在搖晃吊橋上, 生理反應會緊張,心跳加速, 腎上腺素激增, 很像心動的反應。在此時, 見到美女訪員的好感, 是基於本身的生理反應而產生的錯誤認知,
姑且不論這兩群受訪者的人格特質是否有明顯不同, 或是研究可能有的漏洞,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是, 人有可能因生理的狀態, 而不自覺影響到認知和反應。
我覺得媽媽最有感覺的事情就是,當自己疲累時, 面對小孩歡比巴的行為...可能常會是吼小孩, 而非態度溫和的處理..
而上班時最有感的是在下午開會時來份點心, 確實會提振精神, 解除疲勞感,效率有時會提升。
書裡很多有趣的現象, 比如玻璃心, 正義魔人, 友誼公式, 人際敏感.....等等,作者說明完相關的心理學概念和想法後, 也會提示些改善或應用於生活上的重點。
這本書對我有意義的地方, 在於討論一些社交的問題。因為我並不是很會和人聊天的人,在社交上就覺得自己有點邊緣。透過書本以心理學的角度和生活上的實例,很能讓人理解如何和人拉近心理距離, 開啟話題和建立關係的方法~!
因此,做了小筆記提醒自己,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喔!值得推薦一下~!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